当前位置: 首页 > 体育

王欣瑜柏林之旅:从黑夜到破晓,放下执念,带上新球拍找到新自我

“闪电之所以敢于撕破黑暗,是因为它从来都不怕被黑暗吞没。”

柏林草地赛的领奖台上,王欣瑜用微笑回应失败,尽管没能在决赛继续自己的奇迹之旅,但聚光灯下的身影却比银盘有着更耀眼的光芒。


柏林赛,王欣瑜从资格赛首轮一路打进决赛,很多人都看到了“奇迹”,但很多人却遗忘了她的“挣扎”。连克贾巴尔、卡萨金娜、高芙、萨姆索诺娃闯进决赛,这些壮举的背后是柏林赛之前的单打三连败以及长达半年的颠簸与低迷。很多人惊讶于奇迹出现的原因,而中国金花在赛后采访中却只是表示,最重要的是:“坚持”与“相信自己”。

于是,当我们回望她年初澳网首轮出局、阳光双赛连续一轮游的黯淡时光,才隐约明白:柏林之旅不仅是一场竞技逆袭,更是一次灵魂层面的蜕变:她终于寻回了“新的自我”——那个不再被胜负心所枷锁,而将全部自我都投入到每场比赛最后一刻的斗士心。


王欣瑜的经历很容易让人想起阿尔卡拉斯在今年红土赛季的一段采访。在那段采访中,他坦言,很多人质疑他在迈阿密爆冷出局后和家人度假,但只有自己知道,如果让他固执于输和赢,那只会绞杀他对网球所有的乐趣。事实的确如此,当这位已经长达六天没碰网球拍的少年满血归来回到球场上时,所有的力量都被他折服。

这恰如运动心理学中的“自我价值条件化理论”,当运动员将自我价值完全绑定于胜负结果时,那么每一次失利都将成为对存在意义的否定。

不知道是否受到了阿尔卡拉斯的启发,柏林的王欣瑜不再执着于输赢,而是告诉自己,“坚持,坚持,再坚持一分钟,再坚持一阵子,你总是可以的。”没有了输赢的包袱,她在场上可以更轻松、更肆无忌惮,她说,她只想忠于自己,而不是忠于别人。


回看年初澳网的脆败,那场比赛中,王欣瑜的技术犹在,但击球选择犹疑,关键分手心出汗,失误后的自我苛责循环往复。对胜利的过度贪执反成枷锁,越是奋力挣扎,越陷于“求不得苦”的深渊。此时的王欣瑜,灵魂与球拍之间被“恐惧”所占据,退不能退,进无所进。

然而,当排名压力彻底卸下,三连败的阴影反而促成了王欣瑜悄然完成关键的心理转向:斩断结果对自我意识的负压。

她不再凝视积分榜与冠军奖杯,而是活在当下,并且全然灌注于当下——这一分如何打?这一拍如何衔接?正是这种关键性的心理调节才创造了奇迹,当球员开始关注可控因素(战术执行、情绪调节),而不再对不可控结果(胜负、排名)抱有执念,那么此时她就已经可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资格赛首轮的绝地逆转正是她与过去的自己彻底告别,当两种自我在某个时间的夹缝不断对视和争吵,最终能够绝对走向哪边的人只有自己。

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伊曾这样描述人脑中的“心流体验”:专注力高度凝聚,自我意识消退,动作与意识浑然一体。

这是一种超然的自我选择,也是一种悬崖边上的爆发与决裂。正手直线穿越时的果决,网前小球时的敏锐触感,皆是她“无我”境界的外显。佛学中的“正念”(Sati)于此殊途同归——对当下体验不加评判的觉知。

我认为,这是一种从“技术上的有为”到“心智上的无为”的奇妙转变。当她彻底开始卸下心理包袱后,她的技术天赋也被彻底展现出来,她不再刻意僵硬地追求角度,而是根据战局自然流转;发球不再苛求ACE,更注重落点与衔接的和谐。


其实,我认为,网球到了一定的阶段后最重要的就是“尊重自我感觉”,听从心理智流的声音和呼唤。

正如在采访中,王欣瑜说的那样,“没什么,只是尽可能地去享受网球,坚持和相信自己。”我们也不禁感叹,当剥离了其他角色的束缚后,运动员回归“本真”,一切如禅宗所言的“平常”,人方才能得“自在”。

“胜负是相,成长是性!”王欣瑜在柏林突破证明:最锋利的战术武器,是那颗不为过去悔恨、不为未来焦虑的“现在心”。

当击球不再背负证明自我的重担,网球便显露出它最本真的样貌——一场身体与心灵共舞的修行。纵有遗憾,但身心也已经涅槃,心无挂碍,无有恐怖。接下来的温网,期待我们还能遇见这样敢于放下胜负执念、敢拼敢打的的王欣瑜!(来源:网球之家 作者:陆小天)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吉林新闻热线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发到:
拓展阅读
阿里云服务器
腾讯云秒杀
Copyright 2003-2025 by 吉林新闻热线 jl.zhxinw.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